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政府
 
桥西区教育局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8日 11:49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若干措施》的政策解读

一、文件出台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意见》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二是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二、要求、目标

   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目标: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强调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文件依据

   国家依据: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

   省级依据:2020年11月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冀发[2020]12号)

   市级依据:2020年12月15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石发[2020]16号)

四、文件执行范围

   执行范围: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学生和教师。

五、核心内容解读

(一)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二是在学科专业和教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重点的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三是开展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教育局开展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融合研究,开设特色课程。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校本课程。四是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在石家庄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统筹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利用思政课一体化交流平台,建立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交流频道,共享教学资源库,推出一批质量高、内容丰富的精品劳动教育课程。五是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各学校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云平台评价记录手册等手段,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时间、劳动成果、劳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进行全面评价。

(二)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并逐步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保证专任教师的相对稳定性。二是多渠道培养劳动教育师资,教育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三支队伍培训内容,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三是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兼职教师承担劳动教育工作要计算工作量。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各学校可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清单,中小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二是组织开展多形式校内劳动。学校要根据校内不同的劳动岗位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岗位服务性的劳动体验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政府各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农场等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四)持续夯实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督促落实。二是加强督导评价。把劳动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相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作为本单位年终主要调控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以及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主要责任人考核奖惩的依据。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按规定统筹中央和省、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经费、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经费、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补助经费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四是拓展实践场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需要,把劳动教育场所和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五是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担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校方责任险保障范围,鼓励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

六、文件要求的实施时间

    文件实施时间为长期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