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社区“全岗+网格” 集民意解民忧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 09:06
走进石家庄市桥西区西里街道西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雅致的中国风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敞开式的服务大厅,肩并肩而坐的办公方式,拉近了居民与社区的距离。小巧而精致的活动广场,除了用于举办社区活动外,还对辖区居民开放,每天晚上,小区姐妹舞蹈队的大姐们可以在这里练舞健身,中午隔壁托管的西雅小学的孩童们除了在这里玩耍,还可以走进社区阅览室畅游书海。不少居民闲暇时也喜欢来中心坐一坐,感受生活的雅致与美好。
在党建引领之下,西雅社区党委根据辖区实际,创建“五常五送 彤心西雅”党建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了“1+5+X”社区治理模式,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全岗通”一专多能 畅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家住西雅小区的张大娘今年已经70多岁,儿女在外地工作,平时老人独自居住。2023年8月的一天,张大娘因身体原因需要就医,这时社保卡却找不着了。家里家外翻了个遍,证件依旧没有影子,孩子们一时半会儿也赶不回来,这可怎么办?心急火燎之际,张大娘拨通了社区的电话。当天“全岗通”在岗的工作人员为赵立巧和刘杨,听闻情况后,他们一人核对张大娘的个人信息,另一人则联系社保卡服务网点,询问补卡相关事宜。为了不耽误张大娘就医,二人紧接着迅速上门,帮助张大娘准备补办材料。因张大娘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俩人随后又带着老人的身份证赶到服务网点,代办补卡。当新的社保卡送到她手中时,老人十分感激,“以前在小区广场遛弯儿时听你们社区的闺女说能上门办业务,没想到一个电话真给我解决了。”事后,老人的女儿给社区打来感谢电话:住在西雅,是实实在在的安心。
“‘1+5+X’社区治理模式,‘1’即一支队伍强根本。我们社区打破传统社区工作岗位业务壁垒,大力推行‘全岗+网格’,精心培育‘全岗通’社区工作者。西雅社区下辖7个居民小区,2891户6456人。过去社区居民主要由南小街回迁而来,社区居民以老年群体为主。针对日常工作中老年群体在身体、性格、数字鸿沟等管理与服务上存在的客观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学习、精通不同岗位的业务流程,建设了一专多能的队伍,让更多的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中,为居民上门办理业务或排忧解难。一站式服务大厅保留2-3名工作人员,实现一人在岗、业务全通,释放出来的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走访网格,真正畅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党委书记唐钰说。
急难愁盼有保障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西雅社区通过开展“五常五送”工作,从居民的心声中、建议中补齐短板和明确方向,如今空巢老人脸上的微笑多起来了,特殊群体以往的质疑变成了信任,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支持社区事务。
“‘五常五送’指的是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特殊群体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唐钰说。
社区老人王大爷,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可住在西雅社区,时刻惦记着他生活琐碎的社区工作人员就像他的“亲闺女”,让他体会到家的温暖。小区要停水时,社区闺女们提前上门为他备好生活用水;王大爷年逾八旬腿脚不便,家里卫生总有人定期上门打扫;社区活动受赠的物品和衣服,王大爷有需要工作人员也会送上门。逢年过节,热乎乎的饺子、汤圆、粽子,更是准时送到家。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老人年事增高独居生活的风险,社区先后帮他联系了养老院,还多方辗转联系到了老人的干女儿。经过良苦用心的沟通,结合老人的意愿,王大爷最终被干女儿接到身边养老,帮助老人解决了养老难题。离开石家庄时,王大爷还特意来到社区,一一感谢工作人员。
在西雅社区,不仅服务暖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社区的西雅书场,每逢节日或者周末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河北梆子名家梅花奖得主吴桂云老师,就曾走进西雅书场普及推广戏曲文化。社区老戏迷马淑娟还在吴桂云老师的带领下,一句一句地跟唱河北梆子《小刀会》的选段。“以前我们都是在电视和广播里才能听到吴桂云老师精彩的唱腔,想不到现在在社区就能身临其境去感受。吴老师不仅唱得好,教得也好。感谢社区西雅书场平台。”马淑娟说。社区党委书记唐钰介绍,社区每天还有“四点半课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绘画室、阅览室,为孩子拓宽了一方兴趣天地。
五年多来,社区工作人员敲门送关怀2000余次,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社工们也成为居民的老熟人、老朋友。
善用红色力量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西雅社区红色资源丰富,省直机关党校,第六、第七干休所,青海干休所等红色资源坐落辖区。为了让红色力量赋能社区基层治理,社区持续开展“红色情怀系列活动”。邀请老党员、老学者进社区、进学校,讲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同时,社区文艺队伍走进干休所开联欢会,送上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干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和同学们在社区阿姨的带领下,来到第六干休所听革命老前辈史玉爷爷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革命故事,史玉爷爷英勇击退敌人的光辉事迹,令我和同学们感到非常敬佩。”西雅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学生说,他们也立志要好好学习,传承好革命精神,将来报效祖国。此外,西雅小学师生积极参加社区联合省直机关党校组织的观看红色电影活动,进一步了解、牢记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西雅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进一步强化党员党性教育,提高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委还通过给党员共过“政治生日”、党员讲入党故事等形式,激励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更多的光和热。
西雅社区还善用“X”——多方力量,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育发展舞蹈队、合唱团等10支红色社区社会组织,会员200余人;招募1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吸纳驻区单位、物业企业负责人等11人为红色联盟兼职委员,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多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来 源 | 石家庄日报
在党建引领之下,西雅社区党委根据辖区实际,创建“五常五送 彤心西雅”党建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了“1+5+X”社区治理模式,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全岗通”一专多能 畅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家住西雅小区的张大娘今年已经70多岁,儿女在外地工作,平时老人独自居住。2023年8月的一天,张大娘因身体原因需要就医,这时社保卡却找不着了。家里家外翻了个遍,证件依旧没有影子,孩子们一时半会儿也赶不回来,这可怎么办?心急火燎之际,张大娘拨通了社区的电话。当天“全岗通”在岗的工作人员为赵立巧和刘杨,听闻情况后,他们一人核对张大娘的个人信息,另一人则联系社保卡服务网点,询问补卡相关事宜。为了不耽误张大娘就医,二人紧接着迅速上门,帮助张大娘准备补办材料。因张大娘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俩人随后又带着老人的身份证赶到服务网点,代办补卡。当新的社保卡送到她手中时,老人十分感激,“以前在小区广场遛弯儿时听你们社区的闺女说能上门办业务,没想到一个电话真给我解决了。”事后,老人的女儿给社区打来感谢电话:住在西雅,是实实在在的安心。
“‘1+5+X’社区治理模式,‘1’即一支队伍强根本。我们社区打破传统社区工作岗位业务壁垒,大力推行‘全岗+网格’,精心培育‘全岗通’社区工作者。西雅社区下辖7个居民小区,2891户6456人。过去社区居民主要由南小街回迁而来,社区居民以老年群体为主。针对日常工作中老年群体在身体、性格、数字鸿沟等管理与服务上存在的客观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学习、精通不同岗位的业务流程,建设了一专多能的队伍,让更多的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中,为居民上门办理业务或排忧解难。一站式服务大厅保留2-3名工作人员,实现一人在岗、业务全通,释放出来的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走访网格,真正畅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党委书记唐钰说。
急难愁盼有保障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西雅社区通过开展“五常五送”工作,从居民的心声中、建议中补齐短板和明确方向,如今空巢老人脸上的微笑多起来了,特殊群体以往的质疑变成了信任,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支持社区事务。
“‘五常五送’指的是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特殊群体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唐钰说。
社区老人王大爷,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可住在西雅社区,时刻惦记着他生活琐碎的社区工作人员就像他的“亲闺女”,让他体会到家的温暖。小区要停水时,社区闺女们提前上门为他备好生活用水;王大爷年逾八旬腿脚不便,家里卫生总有人定期上门打扫;社区活动受赠的物品和衣服,王大爷有需要工作人员也会送上门。逢年过节,热乎乎的饺子、汤圆、粽子,更是准时送到家。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老人年事增高独居生活的风险,社区先后帮他联系了养老院,还多方辗转联系到了老人的干女儿。经过良苦用心的沟通,结合老人的意愿,王大爷最终被干女儿接到身边养老,帮助老人解决了养老难题。离开石家庄时,王大爷还特意来到社区,一一感谢工作人员。
在西雅社区,不仅服务暖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社区的西雅书场,每逢节日或者周末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河北梆子名家梅花奖得主吴桂云老师,就曾走进西雅书场普及推广戏曲文化。社区老戏迷马淑娟还在吴桂云老师的带领下,一句一句地跟唱河北梆子《小刀会》的选段。“以前我们都是在电视和广播里才能听到吴桂云老师精彩的唱腔,想不到现在在社区就能身临其境去感受。吴老师不仅唱得好,教得也好。感谢社区西雅书场平台。”马淑娟说。社区党委书记唐钰介绍,社区每天还有“四点半课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绘画室、阅览室,为孩子拓宽了一方兴趣天地。
五年多来,社区工作人员敲门送关怀2000余次,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社工们也成为居民的老熟人、老朋友。
善用红色力量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西雅社区红色资源丰富,省直机关党校,第六、第七干休所,青海干休所等红色资源坐落辖区。为了让红色力量赋能社区基层治理,社区持续开展“红色情怀系列活动”。邀请老党员、老学者进社区、进学校,讲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同时,社区文艺队伍走进干休所开联欢会,送上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干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和同学们在社区阿姨的带领下,来到第六干休所听革命老前辈史玉爷爷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革命故事,史玉爷爷英勇击退敌人的光辉事迹,令我和同学们感到非常敬佩。”西雅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学生说,他们也立志要好好学习,传承好革命精神,将来报效祖国。此外,西雅小学师生积极参加社区联合省直机关党校组织的观看红色电影活动,进一步了解、牢记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西雅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进一步强化党员党性教育,提高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委还通过给党员共过“政治生日”、党员讲入党故事等形式,激励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更多的光和热。
西雅社区还善用“X”——多方力量,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育发展舞蹈队、合唱团等10支红色社区社会组织,会员200余人;招募1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吸纳驻区单位、物业企业负责人等11人为红色联盟兼职委员,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多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来 源 | 石家庄日报